第三屆【我的教室在鄉村】團隊、計畫-Tamorak母語共學園/「港口部落老幼共學歲時記」

花蓮Makotaay港口部落,北至石梯坪北邊的石門,南至秀姑巒溪出海口,98%的居民都為阿美族,是阿美族古老部落之一,Makotaay是阿美族語,其意為溪水混濁。因地理環境及經濟發展關係,這裡多數居民是斜槓人生,擁有多重職業。

位於港口部落的Tamorak是台灣第一間阿美語共學園,最初由一群家長組成,2018年登記為「台灣TAMORAK文教協會」、2022年成立部落教保中心,目前共有國中部2名、國小部15名,幼兒園9名學生,結合華德福教育的精神教育並傳承阿美族的傳統智慧。現在有部份非阿美族學生,因認同其教育理念的家長搬遷至此讓孩子就學。Tamorak取名自阿美族語的「南瓜」,希望小朋友視野能跟瓜藤一樣自由蔓生、身心能跟瓜實一樣飽滿健壯。

 

由Tamorak母語共學園提案執行的「港口部落老幼共學歲時記」計畫,由以下三個主軸所共構:全母語部落巡禮散步、全母語老幼戶外共學、四季共餐會。

 一、全母語部落巡禮散步

每周五上午由幼兒園老師帶領外出,讓幼兒熟悉部落鄰里的地形/自然變化/人居,並以全程阿美語進行。

 

 全母語老幼四季戶外共學

每季安排全母語老幼戶外共學,拜訪部落耆老,進行部落文化故事採集。春季以「耕作」為主題,夏季以「海洋」為主題,秋季以「河川」為主題,冬季以「山林」為主題。將教學、口訪一起進行,並進行影像的紀錄與後製,為部落留下了教學資料。

冬季山林共學
2024.01.15-01.19

冬季的山林共學是為期五天的每日山林健行,從尋找路徑開始學習起,並由老頭目 Roit 阿公教「學山林陷阱的製作」.

春季農耕共學
2024.03.11-12 做田埂、3/14 插秧、 03.18-03.22 巡水

在共學園認養的田地上,從整地至收割,均由師生每週分配工作完成。春季的重點工作是插秧前的整理田埂,以及插秧.完成後再安排每周的巡水以及除草時間,完成自己的耕作。

夏季海洋共學

2024.07.01-07.05

以潮間帶的地形認識以及採集為主,由部落老師帶領認識石梯坪的傳統領域地名,並學會辨認潮汐,練習在退潮時前進至部落的 Pakelilan 島上進行食物採集.

 秋季大河共學

2024.10.14-10.18

前往秀姑巒溪周邊,認識生態,由部落耆老帶領大家沿途撿拾腎蕨,製作排灣族式的花環;另外講述秀姑巒溪河運的故事,每年秋天是家家戶戶修整房子的時機,會由年輕人集體至上游找尋木材後,用河運的方式將木材運送至下游處,好做為修整家屋的材料。

  三、四季共餐會

每季安排全母語季節食物採集與老幼共煮共餐,舉辦一天餐會。早上由部落耆老帶領採集當季野菜與食物,中午共餐共食,春季以「野菜」為主題,夏季以「潮間帶貝類」為主題,秋季以「根莖類與豆類採收」為主題,冬季以「獵物的處理」為主題。

 冬季共餐會:一起醃豬肉

要準備足夠的三層肉,用乾淨的雙手抹上粗鹽,一層一層的在罐子裡疊好,經過三天後,倒出浮沫,煮沸後放涼可以食用,加入一點米酒封罐,約三個月後可以開罐食用。

春季共餐會:一起辨識野菜辨識、做石煮火鍋

 選用部落海邊特有的麥飯石,保溫效果才好,將石頭用漂流木燒到高溫,放入有魚蝦的竹筒裡瞬間煮沸,再用鹽巴調味,就是部落春天常見的野菜火鍋。

夏季共餐會:到潮間帶採集和煮食

先起火煮好一鍋鹽巴水,將抓到的螃蟹以及螺貝類一一放入大鍋內川燙,,食用的時候,加上鹽巴辣椒水簡單調味,就是海邊的滋味.食用完畢後的螺貝殼要收集起來放回大海,以免味道太重影響環境.

 秋季共餐會:製作傳統米食(搗糯米、做糯米糰和米飯糰)

 ilisn(年祭)前,部落最小的男子階級,會輪流到各家去搗糯米,剛蒸好的糯米,放到沾了沙拉油防沾黏的木臼中,用石杵兩人輪流搗打,一人打數下,另一人用沾了沙拉油的手去翻一次糯米糰,直到完成,再用線切割成小塊食用。